木材加工在我國自古有之。大家為熟悉的應屬春秋末期的魯班,他發明了簡單的木材加工工具墨汁、角尺等;秦漢之際,木材加工工具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鑿、錛;北魏時則初步形成了簡單地木材加工技術;唐宋時期木材加工技術發展較快,人們會用鋸開、氣干、拼合、包封等較復雜的技術處理木材,并采取蒸煮、干燥、加楔和留縫的方法提高木結構的穩定性;到了明代木材加工技術走向成熟,木制家具更是以精巧的結構和簡樸的造型馳名內外。而我國木質結構的古建筑和自然園林藝術更是國內外的一個驚嘆。新中國成立后陸續成立了木材加工研究部門致力于發展木材加工技術。
歐洲木材加工技術的興起與成熟
歐洲出現木加工工具框鋸是1348年。但其加工技術在18世紀以前基本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文藝復興期間的木制品鑲嵌技術達到很高水平。在18世紀初中期由于單板制造技術的發展法國發明了單板旋切機和刨切機。19世紀中葉德國出現了膠合板廠。20世紀20年代初人造板成為基礎的新型工業門類。到40年代,木材加工進入綜合利用階段。60~70年代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木材傳統結構轉向板式結構,反映了木材加工的綜合技術臻于成熟。
木材加工工藝的提高也必須要從工作人員入手,促使工作人員的素質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木材加工能夠運用到許多的方面例如木制的容器,家具以及一些文體用品,它們的使用是非常廣泛的。
在進行太倉木材加工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要提高木材的循環利用率,把木材的原料更好更高效的利用起來。積極創新木材的加工方式,提升木材加工工藝的生產效率。
以木材為原料,主要用機械或化學方法進行的加工,其產品仍保持木材的基本特性。在森林工業中,木材加工業和林產化學加工同為森林采伐運輸的后續工業,是木材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部門。研究木材加工工藝技術的學科是木材工藝學,它以木材學為基礎,應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以及機械工程、熱工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是一門多種專業交叉的綜合性學科。
木材具有重量輕、強重比高、彈性好、耐沖擊、紋理色調豐富美觀,加工容易等優點,自古至今都被列為重要的原材料。木材工業由于能源消耗低,污染少,資源有再生性,在國民經濟中也占重要地位?,F在產品已從原木的初加工品如電桿、坑木、枕木和各種鋸材,發展到成材的再加工品如建筑構件、家具、車輛、船舶、文體用品、包裝容器等木制品,以至木材的再造加工品即各種人造板、膠合木等,從而使木材工業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
簡史中國在石器時代已以石為刃,刳木為舟,開始了木材加工的歷史。青銅時代,出現了鋸條的雛形;春秋時期相傳魯班發明墨汁、角尺等多種木工工具。秦漢之際,木工工具種類益多,錛、鑿相繼發明。北魏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木材的加工和利用均有論述。沿至唐、宋,已采用鋸開、氣干、拼合、包封等較為復雜的技術制造木柱,并有了提高木結構穩定性的蒸煮和干燥處理方法,以及加楔、留縫技術。明代家具以其結構精巧、造型簡樸馳名中外。